【贝恩总裁专栏】打造未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结构和就业的挑战
韩微文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全球董事会成员
文 | 韩微文
注 | 本文首发并转载自福布斯,ID:forbes_china
上篇中,我与大家分享了全球资本过剩的大环境下,领先企业如何抓住资本化扩张机遇。这一期,我将继续和大家分享“大转型时代”下,对中国市场有显著影响的另一个宏观趋势:技术创新,以及其对人才结构和就业的挑战。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后,许多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一样纷纷陷入了发展停滞。贝恩公司预测,未来新一轮增长将主要来自两方面:部分发达经济体将通过技术引领的创新实现经济复苏,以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经济体联盟将再次崛起世界舞台。
贝恩公司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撰写的《在快速增长的消费者市场中塑造消费的未来——中国篇》报告指出:鉴于政府对创新、科技和创业的高度关注,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从追随者转变成技术创新的领导者。这一转变过程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GSMA 移动智库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有望在2025年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
技术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研究显示,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物流业。这些收入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十分脆弱,很容易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取代。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如果不主动采取行动,将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为推动消费和服务驱动的经济增长,中国一直在努力提供就业保障,逐步使劳动力从低收入岗位向高收入岗位转移。然而,许多就业人员目前还缺乏高收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培训。假设低收入的产业工人能够顺利转移到收入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的服务岗位,他们的收入就会随之增长。但低收入的产业工人是否具备服务岗位所需的技能,是否有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尤其在当下服务岗位与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在中期内,它们所取代的中等收入岗位数量可能会高于所创造的中等收入岗位数量。研究显示,2027年前自动化的普及程度可能还不足以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净影响。但这一点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预期要快,取代更多的制造业岗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购买量最大的国家,在2015年,中国购买的工业机器人总量约占到全球售出总量的30%。
因自动化技术而失业的工人,在没有接受新培训或教育的情况下,很难找到类似工作,这一现象将导致中产阶级的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在丧失中产阶级增长引擎、就业岗位被自动化技术取代,从而导致消费者信心下滑的情况下, 2027年中国的总消费支出可能会比预期的56万亿元(基于6%的年增长率)减少约15万亿元。
为维持健康的就业率,推动劳动力从低收入岗位向高收入岗位转移,中国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产业结构。为实现这一转变,政府需要提高创业的便利度,并解决劳动力的技能缺口问题。这种就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此外,还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合作,来改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并持续深化政策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和企业的商界领袖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力求做好应变准备。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政企合作模式提高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的质量水平,帮助未来的劳动力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提前做好准备,这一做法同时也能帮助这些员工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
在政府方面,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国内中小学开设更多人工智能与编程相关课程。对此,学术界和企业之间应当开展更多的合作,借助高科技公司不断引进尖端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势,为人工智能课程的质量提供保证。
在企业方面,中国的企业大学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据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统计,中国目前共有2600多所企业大学。成熟的企业大学更加了解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因此企业可以采取向公众开放的方式,在专业培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寻求在技术创新下实现包容性增长,以政企合作形式直面技术创新带来的人才结构和就业挑战,对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未来员工而言,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做法。
——专栏往期回顾——
打造未来企业:全球资本过剩的大环境下,领先企业如何抓住资本化扩张机遇?